<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保留城市记忆 传承文化基因 ——江汉区人大常委会民族街工委组织代表开展路名文化调研

        发布时间: 2019-06-10    来源: 江汉区人大常委会    作者: 申轶
         

          路名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它忠实而凝炼地记录着当地的社会发展和人文变迁。近年来,随着江汉区“三旧”改造的深入推进及新项目的开工建设,一批新的道路正在不断产生,同时一些老路消声匿迹。在保护和利用优秀历史建筑及历史风貌街区的过程中,如何对具有厚重历史积淀的原有路名进行充分的保护和挖掘,传承老城区所蕴含的独特历史及文化,民族街部分代表提出了《关于挖掘保护江汉区老路(地)名的建议》,因为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意义重大,这一建议被区人大常委会确定为年度重点督办建议之一。为加大督办力度、提高督办质量,6月3日上午,江汉区人大常委会民族街工委组织代表们开展了路名文化专题辅导讲座和考察调研工作。

          在专题辅导环节,民族街工委专程邀请江汉区志的主笔、区地方志专家为全体人大代表开展“江汉区路名拾遗”专题讲座。向代表们重点介绍了反映江汉区建镇开埠历史、因水因商而兴的特色老地名的由来及背后的历史人文故事,以及众多老地名的掌故和轶闻。通过聆听讲座,代表们对历史文化地名的保护和挖掘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随后,代表们参观了近年来武汉政府对历史街区进行升级改造的成功范例昙华林和黎黄陂路武汉特色里巷建筑,亲身感受武汉老街巷和老建筑独特的文化积淀及历史底蕴。昙华林和黎黄陂路是武汉近代历史的缩影,它们既历经晚清租界的兴衰,又走过辛亥革命的勃发,直到今天则见证了新时代大武汉的复兴。通过考察两处老街巷及周边特色建筑,代表们感触颇深。代表董剑波介绍:“今天考察的黎黄陂路,这条路在俄租界时期名叫夷玛路,到了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在收回全部租界后,因第二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是武汉黄陂人,人称黎黄陂,又改名为黎黄陂路。这些路名背后的故事,即是武汉的一段近代史,武汉市区很多老路名的得名、命名都折射出城市的发展轨迹,各个历史时期有各自特色,也是城市宝贵的非物质财富。”代表刘磊谈到:“道路命名看似简单,但要做好却很复杂,如果轻率地对待,在城市发展和扩张的过程中将不断失去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名,这会造成城市历史和文化的损失。”代表陈万红说:“ 在老城区的改造中,不仅要注意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等有形之物,更要注意路名这样的无形之物。为更好地传承民族街老汉口商贸文化及码头文化,保留‘打扣巷’、‘鲍家巷’等地名十分有必要。”代表们纷纷表示,在下一步督办重点建议过程中,将进一步向有关部门呼吁,建议他们对包括民族街辖区在内的江汉老城区改造中的的道路命名,要采取保留、挖掘历史、派生路名等措施,充分保留城市历史脉络,在文化传承方面做足文章,取好“好听易记”的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