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汉区人大常委会和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主办的“江汉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于10月16日下午,在汉口文体中心二楼多功能厅顺利召开。来自我市文化、规划、城建等各领域知名专家和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齐聚一堂,为江汉区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妙语连珠。
董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主题:国家新战略与江汉新机遇 武汉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发展初探
立于国家战略高度,从自然资源与文化环境的角度,分析武汉文化历史资源为何集中于长江、汉江两岸,为江汉区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工作把脉开方。董教授建议,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5月印发的《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不断强化武汉在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中的生态、经济、环境与文化地位。建议武汉从国家层面考虑全省的国土空间体系,突出具有国家意义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创新能够引领亚洲城市化方向、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进步的“长江中游可持续空间整合”的多目标发展模式。将生态、经济、环境与文化因素置于城市化发展的优先地位,尽早实现中国政府为响应联合国2030人类可持续发展议程而提出的《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9)》确立的发展目标。
涂文学,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题:江汉城市文化的历史方位
通过分析汉口城市的兴起与经济、社会、文化的诸多异质性特点,阐述江汉区在汉口城市起源、汉口城市现代转型和汉口商业文化勃兴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对于江汉区今后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工作,涂院长强调,一是江汉区在全市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一定要坚定城区自信和文化自信;二是历史文化街区是如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要爱护、珍视和保护好;三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中更重要的是“有所不为”。
刘奇志,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主题:旧城肌理及其修复
将城市看成家庭,将历史街区比作家中老人。希望在城市规划中切实加强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在服务新生的同时,注重对“老人”的保护、尽量少拆历史街区,以人为本合理规划。希望江汉区找准自己的魅力,找好发展方向,让江汉区也成为游客的必来之地。
黄焕,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负责人
主题:大匠之学,大美之城 《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历史街区的保护离不开系统的城市设计,整体的风貌管控,落地的实施机制,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江汉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应该是有“本”的,固本拓新,和而不同,传承建筑文脉,挖掘地域特征;有“美”的 ,在空间形象塑造上充分展示地域风貌特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体现人文关怀;有“真”的,在城市空间管控上应体现效率与公正,在全局层面又呈现为一种协同规划实施的管控引导途径;有“根”的 ,扎根于历史建筑、城市肌理、历史空间格局和生活习俗、市井百态、文化底蕴,留住武汉的“根性”;有“果”的,体现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对现实生活问题的回应,和对未来美好人居环境的创造。
陈韦,武汉市规划院院长、省人大代表、市365手机app_365体育官网平台手机_365bet赌城投注常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题:立足城市规划角度,建议修旧如旧
在打造江汉历史街区工作中,历史街区的保护应按照历史建筑现状,分别对其进行原址保护和迁移式保护,除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建筑本体进行修缮外,还要深度挖掘、讲述相关历史故事,同时为部分历史建筑引入新业态,让历史建筑焕发生机。陈韦建议,江汉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业态发展要与武汉现阶段发展相适应,在商业业态策划设计时要结合武汉自身发展现状选择相应的、适合的商业。
许光辉,江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主题:统筹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是统筹规划。将历史建筑融入到城市规划里,减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二是分类保护。创新工作理念,对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采取原址保护、异地保护、元素保护等不同措施进行分类保护。三是融合发展。着力通过业态提升对保留现状功能的历史建筑进行提档升级,深挖历史建筑文化内涵,植入新兴功能,盘活历史资源,打造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促进产城互动相融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