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政府信息公开

        文      号 2011 发文日期 2011-04-12 09:50
        发布机构 江汉区财政局 有 效 性 有效
        标     题 江汉区公共财政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江汉区公共财政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字号 :  | 
        更新时间:2011-04-12 09:50 发布时间:2011-04-12 09:50 |  来源:江汉区财政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按照市、区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全面总结我区财政“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江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江汉区公共财政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此规划既是江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五年江汉区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总体部署,是财政部门履行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监督管理等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属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局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坚持克难奋进,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以构建有江汉特色的公共财政框架为核心,以打造实实在在的“民生财政”为重点,狠抓财源建设,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严格财政监管,突出绩效管理,各项工作呈现可喜成效,为促进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武汉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狠抓财源建设,强化征管措施,财政收入保持稳步增长。坚持财源建设和收入征管“两手抓”,用财政政策、财政资金、财政服务支持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依靠发展经济促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完善区街招商引资和协税护税机制、调整发展区财政管理体制等措施;建立财政专项调控资金,实施区域业态调整,着力发展总部经济,打造特色楼宇,提高总部入驻率和属地纳税率,使总部经济成为我区经济重要增长点;落实服务重点企业各项机制,进一步拓展优化企业发展空间,采取一户一策、跟踪管理、贴近服务等有效措施,为全区纳税大户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协助加强零散税收的征收管理、加大对税收秩序的重点整治,确保颗粒归仓、应收尽收,使我区的财政收入不断跃上新台阶。五年间,全口径财政收入从2006年的31.0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5.89亿元,区级财政收入从2006年的8.9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9.53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5.7%和21.9%,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财政收入目标。同时,区级财力不断壮大,财政保障能力日益增强,为全区完成“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保障重点需求,突出民生建设,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优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财政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合理安排和调度资金,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五年来,全区财政支出由2006年的11.11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1.63亿元,增长了1.95倍。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注重向基层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公共事业倾斜,特别是加大了对民生项目的投入,就区级资金而言,教育支出从2006年的22,130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38,195万元,增长了1.73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2006年的17,054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40,727万元,增长了2.39倍;医疗卫生支出从2006年的7,529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12,937万元,增长了1.72倍;公共安全支出从2006年的14,363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21,336万元,增长了1.49倍;社区事务支出从2006年的11,932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23,412万元,增长了1.96倍。同时,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创新的投入,扶持大连万达、新世界等新商业圈的崛起,重资改造龙王庙、喷泉公园等公共环境,积极构筑以人防、物防、技防为依托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完善工作机制,强调精细管理,财政各项改革成效显着。以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重点,不断提高综合预算编制水平,科学制定支出定额标准,强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分析和管理,硬化预算约束。不断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区175个一二级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6项财政资金也纳入国库管理,基本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积极启动公务支出银行信用卡结算工作,优化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网络系统,确保支付系统高效规范运转和财政资金安全。不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在规范采购方式、完善采购程序上下功夫,着力把好项目审批关、采购方式关和资金结算关,2010年全区政府采购规模达1.2亿元。不断规范非税收入收缴制度,逐步将未纳入财政管理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加快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网络系统建设,全区153个非税系统安装点已上线运行,初步建立了财政部门、执收单位和代收银行三方信息共享和对非税收入收缴的全程监控。

            (四)坚持财政检查,实施绩效理财,财政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继续加大了财政监督检查力度,按照“每三年将全区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轮查一遍”的原则,五年来对全区一百多个单位开展了部门预算执行、财务收支、政府采购、财政票据、专项资金使用和人民来信来访等财政检查,每年开展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2009—2010年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清查,进一步规范了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肃了财经纪律。不断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力度,五年来完成评审项目231个,送审金额30,848万元,审减金额7,273万元,审减率达到23.58%。2006年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共对再就业、计生、公共卫生服务等30余个专项资金开展综合绩效评价工作,通过科学测算和分析,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运行绩效作出全面评定,着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扎实推进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按要求在网上公开了236个行政事业单位和8,413人的编制政务信息,公开了47家部门预算编制情况和10项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资金总额达277,656万元,设立了17个免费查询点,回复群众咨询投诉114条,回复率达到100%,确保了人民群众对财政和编制工作的有效监督。

           

        二、“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今后五年,武汉将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江汉作为武汉的金融中心、商务中心、信息中心、资源配置中心和立体交通枢纽,将面临全方位开放的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也将为财政改革和发展带来相同的机遇和挑战。

        1、公共财政发展的有利条件。“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进入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和复苏阶段,我国进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正积极融入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为重点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全面提升中国服务业在全国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的位置。江汉区作为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和省级唯一的金融服务业聚集区,已经站在了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起跑线上。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城区转型、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三大战略,“推进两大示范区建设、优化四大经济功能板块、巩固四大支柱产业、突出发展总部经济和推动江北民营科技园升级”五项措施,将强力推进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建设,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区域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我区财政发展后劲,促进财政收入多级增长格局的形成,这些都为我区财政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公共财政发展的不利因素。尽管我区财政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一是辖区内土地资源紧张,可用空间有限,造成增量税源难以跟进,财政增收后劲明显不足;二是财政支出压力仍然较大,改善民生的问题依然很多,部分单位和部门的资金使用绩效不高,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三是部门预算编制、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等财政改革仍需完善等,解决这些问题尚待时日。

            三、“十二五”时期公共财政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全市第一”的要求,以建设江汉现代服务业中心区为总体目标,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精细化管理、完善民生财政建设、强化财政监督为主要任务,切实履行财政职能,立足区情,科学分析,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为江汉区突破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江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公共公平原则。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着力推动资源配置更多地向公共服务领域和困难群体倾斜,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2、坚持收支平衡原则。财政收入预算严格按照《预算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编制,财政支出兼顾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收支安排做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3、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创新理财观念,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大力支持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和省级金融服务业示范区建设,促进城区转型和产业升级。完善财政管理机制,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水平,促进财政事业健康发展。

        四、“十二五”时期我区公共财政发展的收支预测

            1、财政收入目标预测。根据全区经济发展情况预测和《预算法》“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相适应”的规定,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十二五”期末达到150亿元。2011—2015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分别为87.27亿元、100.36亿元、115.42亿元、132.73亿元和152.64亿元。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十二五”期末接近40亿元。2011—2015年,区级财政收入分别为22.46亿元、25.83亿元、29.7亿元、34.16亿元和39.82亿元。

        2、财政支出目标预测。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确保法定支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民生投入占总支出的比重,严格控制行政运行成本,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预计“十二五”期间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2%,到“十二五”期末超过40亿元。2011—2015年,区级财政支出分别为24.87亿元、28.6亿元、32.9亿元、37.83亿元和43.5亿元。

        五、“十二五”时期我区公共财政发展的主要措施

        “十二五”公共财政发展目标明确、任务艰巨,要求财政部门必须面对新形势,确立新思路,采取新措施,解决新问题,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积极稳妥地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财源建设,注重结构调整。进一步拓展理财思路,制定和落实江汉区财源建设方案,大力支持国家和省级示范区建设,大力支持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建设,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财源结构调整。认真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支持金融、商贸、信息、物流等重点行业和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夯实财源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吸引税收贡献大、成长性好的优质企业集聚江汉,培植后续财源和替代财源,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增强财政发展后劲。

            (二)狠抓收入征管,注重提高质量。保持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协调增长,努力构建统一完整、持续稳定、均衡协调的收入增长机制,不断壮大财政实力。进一步加强收入计划管理,在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态势的基础上,科学编制财政收入预算,合理安排收入计划,明确各部门的征管职责,确保收入足额均衡入库。大力促进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坚决打击偷逃骗税行为,堵塞跑冒滴漏现象,进一步提高征管效率和服务水平。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严格收费项目审批、票据监管和收支两条线,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挖掘非税收入增长潜力。

        (三)优化支出结构,注重改善民生。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确保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法定支出的增长,加大社保、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投入,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促进文体科学事业进步,支持数字图书馆等网络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建设和街道、社区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加强区级科研机构和科普基地建设,提高市民科学素质。进一步支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和社会保险改革,加大社会优抚救助力度,推进住房货币化补贴和保障性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拓展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加快城市建设;支持城市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深化财政改革,注重管理绩效。通过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引进现代科学管理思想和运用电子信息管理手段,切实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财政资金的合法合规使用。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相对完善的预算编制标准体系,细化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资金结转和结余以及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规范国库收支管理行为,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推进国库现金管理。巩固政府采购制度,强化依法采购,扩大采购范围,坚持预算约束,不断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质量。切实提高财政信息化管理水平,按照建设“金财工程”的要求,逐步建立财政管理各环节畅通、业务标准统一、操作功能完善、网络安全可靠、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辐射所有预算单位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为加强财政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五)加强财政监督,注重规范秩序。加强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逐步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合理的财政投资项目评审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评审结果的运用,促进绩效评价与财政预算编制的有效结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安全性。加强会计诚信建设,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训良好的财经环境。加强政务公开工作,及时更新和维护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络,扩大政务公开范围,自觉接受人民群众、人大365手机app_365体育官网平台手机_365bet赌城投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

        (六)严格依法理财,注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班子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增强凝聚力。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培训,增强财政干部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战斗力。坚持科室绩效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提高执行力。继续实施财政普法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化文明创建工作,切实改进机关作风,提升财政干部的依法行政、科学理财水平。

        2011年4月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下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