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号 | 无 | 发文日期 | 2022-12-08 17:30 |
---|---|---|---|
发布机构 | 湖北广播电视报 | 有 效 性 | 有效 |
标 题 | 打铜社区:缔造美好社区 志愿服务在闪光 |
打铜社区:缔造美好社区 志愿服务在闪光
武汉市江汉区民权街道打铜社区新文明实践站以社区“志愿者时间银行”为抓手,多措并举,充分调动辖区各方力量缔造美好社区,让志愿服务在社区工作中不断发光发热。
传帮带 志愿服务有新意
打铜社区内80%以上的房屋都是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式老旧社区,这里的居民老年人多、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大。社区治理工作中因社区资源匮乏,辖区流动人口归属感不强,青壮年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不足。
社区治理需要注入智慧与力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打铜社区制定了“老带新”工作法,请社区里的桂香编织社、方新建汉话发音工作室、胡征国鱼门拳工作室、平安锣志愿巡防队这些志愿者团队里的老党员传帮带,以实际行动给青年志愿者们做示范,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社区志愿者团队。
新加入的青年志愿者们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社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能量。他们通过“健康武汉官微”小程序为辖区老人和小孩申请“电子健康卡静态码”,将“电子健康卡静态码” 连同社区及网格员的联系电话一同彩色打印,制作成核酸检测静态卡,送到辖区有需要的居民家中,让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难题迎刃而解,极大地提高了核酸检测效率,提升了社区“战疫”能力。
潮起来 志愿服务花样多
常态化疫情防控宣传工作中,青年人依托现代科技手段与传播媒介,充分运用数字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志愿者们线上充分利用小喇叭、网格微信群、微邻里等多种渠道,宣传防疫相关知识和政策。实现“人在格中走,疫在格中防”。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美篇、抖音等视频号,衍生出打铜社区公益剧场,结合疫情防控需要,自行摸索,邀请志愿者一起自编、自导、自演、自剪,拍摄疫苗篇、核酸篇、扫码篇等数集常态化疫情防控宣传短视频。建立社区“红色直播间”,线上与居民进行互动答疑,进行政策法规宣传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知识的讲解。截至目前,公益小剧场已拍摄70余集,“红色直播间”开播20余次。
“这种形式蛮好,不仅是年轻人喜欢,我们老年人也喜欢,这是一种创新,我们老年人也跟着时尚了一回。”对这种宣传方式,居民万阿姨非常支持。
管起来 多“长”发力促服务
新文明实践站链接相关资源,发展热心居民做“路长”,对巷道每日一巡,排查安全隐患;环卫部门定期维护,安排每日消杀;文明巡查员处理乱停放,开展每日一清。将志愿服务队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于社区微信群、公众号,邀请居民云上监督,志愿者们还可根据评价进行积分兑换。
居民杨师傅,住在永广里初心亭附近,疫情期间,主动负责每日的打扫、维护工作,久而久之,居民们称他为“初心亭亭长”;退休党员彭奶奶,主动认领巷道垃圾箱的清理、监管工作,居民称她为“垃圾箱箱长”;社区下沉党员主动成为担任楼栋内清理牛皮癣的“癣长”,久而久之,他们便都成为了志愿者中的一员,并在疫情期间自发地成立了永广里志愿服务队。
动起来 凝聚爱心送温暖
近日,满载5吨蔬菜的货车驶到打铜社区,社区工作者、下沉党员、社区志愿者组成爱心团队,冒着严寒,在社区党组织带领下加紧分装蔬菜包,以最快的速度将蔬菜分装成2000份爱心蔬菜包,发放到居民户手中。原来,为保证辖区内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社区工作者与“腾讯公益”项目武汉弘毅社工多方联系,得到武汉食鲜锋餐饮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这家爱心单位得知打铜社区老年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众多,主动调配蔬菜货源,两次捐赠爱心蔬菜包。
爱心蔬菜送上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大力赞扬。“感谢党和政府在这特殊时期对我们的关怀,我们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买菜不容易,这些蔬菜真是‘及时雨’,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70岁的杨奶奶说道。
近期,打铜社区开展的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已为2000多户居民送去了爱心物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