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金融城”光彩夺目。
太平洋金融广场项目施工正酣。
汉口银行总行。
长江与汉水的交汇之地,大汉口百年商脉的起点。
28.29平方公里的江汉区,是武汉市面积最小的中心城区。但正是这里,吸纳了全省50%以上、全市60%以上挂牌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平台年营收过千亿元,成为武汉市金融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金融业总注册资本金全省第一,金融网点密度全省第一,金融业税收贡献度全省第一,金融业发展位居湖北之首。
助力武汉“五个中心”发展,江汉区主动融入“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勇当武汉市金融发展“排头兵”。调动全区资源打造“武汉金融城”,首先要从空间布局上入手。
江汉区已明确高度集约发展的思路——上天入地,不断增强土地利用效益。向上建设,江汉区打造高端楼宇,刷新城市亮丽天际线;开发地下空间,江汉区挖掘城市深度,通过立体化交通、多功能混合的节地模式,推动交通布局与商业空间有机结合。
“两纵三横” 擘画全区金融版图
翻开江汉区版图,长江大道(江汉段)、新华路“两纵”,解放大道、建设大道、发展大道“三横”,以及武汉金融街、武汉中央商务区两大金融产业集聚区彼此呼应,驱动全区金融引擎。
这片纵贯大汉口中心地带的区域内,集聚着4家国有银行省级分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总部,长江证券领跑湖北市场,中国人保等多家保险公司林立,更有交银国信、国通信托等武汉唯二的信托机构。
金融资本风起云涌,金融产业方兴未艾。
在武汉中央商务区,武汉市策划实施的首个千亿级现代服务业项目,正在抢占未来金融发展的制高点。这里培育着融资租赁、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并购基金等新金融行业,深交所湖北资本市场培育基地、华发期货等新兴金融机构接连进驻,代表江汉区对金融新形势、新变化的探索方向。
数据显示,“武汉金融城”有20余座金融纳税亿元楼宇。其中,金融纳税20亿元楼宇1栋,金融纳税10亿元楼宇1栋,形成了一个区域税收规模超过8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超300亿元、年营收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金融区域。
作为武汉经济腾飞的领跑者,江汉肩负着大武汉金融、商贸、总部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尤为重要。瞄准“武汉金融城”,江汉区已明确思路——以优化产业生态及优化配套环境为两大抓手,努力实现区域定位准确、产业联系紧密、集聚效应明显。
在解放大道以南的南部地区,通过改造江汉路步行街和打造汉口历史风貌区,聚焦商业、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商务楼宇15栋;在解放大道至发展大道的中部地区,聚焦企业总部,集聚高端商务楼宇51栋,其中金融业汇集了7家全国性和65家区域性金融总部;在发展大道以北的北部地区,通过老旧楼宇、厂房改造升级,聚焦高新技术、文化创意、数字经济,已集聚楼宇和园区孵化器24栋。
目前,江汉区正全力推进武汉中央商务区东部片区建设,力争华发中城荟一期、二期、富强国际、首地城市航站楼全面竣工交付,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嘉裕酒店快速推进,形成与江汉区金融街无缝对接的新兴商务中心,为“武汉金融城”建设提供空间。以东部片区和商务核心区为载体,打造“武汉金融城”核心片区,形成对外展示窗口及靓丽名片。
率先谋划,群策群力,反复论证,“武汉金融城”画像渐清,以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业态为纽带,加快聚集以银行理财子公司、结算中心、保险资管、普惠金融、要素交易市场、消费金融、财务公司、创投、风投、产业基金、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为主体的新型金融业态,会计、律师、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保险代理和保险经纪等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商场、酒店、会展等服务功能环绕周边。
建强载体 为金融企业筑巢引凤
西北湖畔,太平洋金融广场项目工地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一派热火朝天。
总投资达8.5亿元的太平洋金融广场,是武汉市的重点项目,也是江汉区为企业总部“量身打造”的第6个金融“定制楼宇”。太平洋金融广场大楼计划于2022年上半年竣工投入使用,届时将迎来“新主人”——浙商银行武汉分行。
为不断引进金融类企业区域总部入驻,打造金融业高端产业集群,江汉区创新探索出“定制楼宇”服务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先盖楼、再找客户,“定制楼宇”即在动工之前便确定入驻企业,在设计施工阶段就满足个性化需求。
以“定制楼宇”为代表的产业载体建设新模式,为金融总部“筑巢”,引“凤凰”争相来栖。中国银行大厦、招商银行大厦、平安银行大厦、邮储银行大厦、浙商银行大厦、天安财险大厦等一批高端商务楼宇接连拔地而起。
目前,江汉区正全力加快武汉中心、武汉世贸中心、华发中城荟二期、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等10个续建项目建设,推动首地城市航站楼、时代中心、华发中城荟二期商务商业、广电全媒体中心、华发中城中心、武汉世贸中心等一批高品质商务楼宇尽快建成投入使用,进一步为金融产业集聚提供优质载体。
一方面是向商务楼宇要增量,另一方面是利用“住改商”挖潜力。
江汉区鼓励开发方建设高端写字楼宇,控制沿街一线和核心区域住宅量,优化新建项目商住比,通过建立集约用地机制,有效保障产业用地,聚力金融、商服等产业抱团发展。据统计,全区项目地块商住比由3∶7上升到6∶4,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楼宇经济空间格局已经形成,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为推动老旧街区向全方位、高端化、高品质升级,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腾挪空间,江汉区编制了“产业地图”——《江汉区现代服务业空间提升规划》,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
升级配套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武汉金融城”核心区域,武汉金融街与武汉中央商务区之间,有一个省内外有名的网红打卡地——花园道。
这个由中南汽修厂老旧厂房改造而来的商业街区,聚焦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出休闲娱乐、时尚餐饮、格调购物等多元业态,逐步形成品质消费场所,也成为附近金融楼宇员工们喜爱的商务休闲地。
金融产业的集聚区,拥有高密度的商务人群。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较高,周边便利的生活配套、商业街区、交通设施必不可少。
围绕金融产业发展需求,江汉区提升辖区配套服务功能,加速龙湖天街、华发中城荟商业中心建成投用,形成完善便捷的商业配套;以会展中心为核心,在周边配套建设万怡酒店、君悦酒店、嘉裕洲际酒店、喜来登酒店、费尔蒙酒店等酒店集群;结合首地城市航站楼、华发商都、泛海城广一期、二期等综合功能商业体,形成商贸商业、会展酒店等功能集聚区;加快核心区世贸中心、武汉中心建设,形成金融和商务配套集聚。
与此同时,江汉区加快推进梦泽湖公园、杉树林公园、范湖下沉式广场、武汉一初、水利中学、大兴路实验小学、东部片区三甲医院等一批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辖区承载能力及管理服务品质。
以武汉中央商务区为例,该片区规划建设公园15个、中小学13所、医院两座、变电站5座、特级消防站一座;规划建设道路42条,总长度64公里,以“两纵两横、一桥一隧一环”和“五条轨道交通线十个站点”为骨干,形成立体化通达武汉三镇的快速交通体系。
去年以来,在武汉金融街周边,依托众多社区、临街楼宇的老旧改造工程,江汉区着手打造“新金融产业服务中心”。
江汉区将在武汉金融街改造50多个小区,开展基础设施改造、道路通行改造、消防安防改造、建筑修缮改造、环境健康改造,并升级公共服务。
这套系统工程,不仅改造了民生环境,更新了城区面貌,更盘活了老旧小区的存量建筑资源,众多金融机构也从中获益。建筑提档、智慧升级、设施增加等改造完成后,金融企业将获得全新发展空间;江汉区拟在老旧小区改造范围内,购置资产,用于区内金融产业的配套人才公寓,金融企业员工的“住房难”将有望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