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武汉市加快“五个中心”建设,成立13个重点工作专班,“武汉金融城工作专班”率先“出炉”,剑指“区域金融中心”。
作为“区域金融中心”核心集聚区,江汉区金融业迈向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建设“武汉金融城”,让“金融”功能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金融业自身更“壮”。武汉金融街、武汉中央商务区的虹吸效应与辐射作用增强,成为机构更强大、创新更活跃、生态更健康、服务更完备的现代金融服务高地与资本高地。
市场主体活力更足。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释放市场主体的潜力,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要素资源集聚所需的“血液”与“润滑剂”。
居民享受服务更优。与城市更新同步共调,社会公众得到更优质、更多样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配套设施与服务。
城市辐射功能更强。金融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5G等新产业、新业态相融,为加快打造 “ 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引动“虹吸效应”
构筑金融资本“洼地”
招商银行武汉分行入住,武汉中央商务区首个“整售”定制楼宇正式交付。至此,江汉区已有各类金融机构300多家,金融纳税亿元楼宇12座,形成了税收规模超8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超300亿元、年营收规模超1000亿元的金融区域。
招商银行大厦是武汉中央商务区首座“整售”定制楼宇。
以武汉金融街、武汉中央商务区为圆心,全省最具有集聚与辐射效应的金融产业集群渐次散开,江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底气十足。
“武汉金融城”引领产业发展,武汉全市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同期GDP比重为10.4%,税收比重达到10.21%,为全市第四大支柱产业。
《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 CFCI)报告》显示,武汉在全国大城市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十位,在中部地区排第一位。
建设“武汉金融城”,将进一步增加全国性金融机构总部在汉数量,做大地方性金融机构规模,并进入商业保险、移动支付等细分领域优秀公司,打造金融机构集中、市场发达、信息灵敏、服务高效的融资枢纽。
金融科技产业“三角互动”
为实体经济搭建资本服务平台
4月21日,在“武汉金融街”的深交所湖北资本市场,湖北省首批隐形冠军示范企业——祥源新材挂牌,成为今年湖北省第5家IPO企业。
武汉金融街是湖北省金融总部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依托江汉区金融资源聚集优势,资本市场培育基地启用区域“产融直通车”,构建“六位一体”的创新金融生态圈:“深交所+地方政府+投资机构+金融服务机构+上市公司+优质创新企业”。
从企业上市服务平台,到“科创贷”、“帮扶贷”、“汉融通”等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江汉区针对不同市场主体,细分企业需求,探索多元金融服务模式,强化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成果转化、风险覆盖等多领域的专业化金融支持,实现了金融、科技、产业“三角互动”。
在风险可控的环境下,江汉区探索建立企业产权(股权)、商业票据、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碳金融等要素交易平台,让要素市场回归服务实体经济职能,形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要素市场,推动与全国性交易市场的合作共建。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满足人居多重需求
造福人民,是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是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核心集聚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优化规划,为产业发展留出空间,正在建设中的“武汉金融城”,与城市更新同步。
根据规划,江汉区将在“武汉金融街”及周边改造50多个老旧小区,涉及五大领域——基础设施改造、道路通行改造、消防安防改造、建筑修缮改造、环境健康改造。改造后,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金融业发展也获物理载体。
花园道人流如炽,为“武汉金融城”提供特色综合商业商务服务。
助力金融业发展,加快商务载体与配套建设,“武汉金融城”将为金融业以及区域经济提供优质商务服务;加速内部路网、外部交通连接建设,形成通达武汉三镇的立体交通体系;加快中小学、城市绿地、三甲医院、党群中心等公共服务建设,区域公共配套及服务品质将进一步增强。
提升城市竞争力
强化武汉金融首位度
如何立足实际、找准发力点、构筑新优势,是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现实要求。作为激活城市经济内外双循环的动力源,金融业在城市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金融是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建设“武汉金融城”,充分发挥江汉区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交通优越、市场腹地广阔等独特优势,提升金融综合竞争力,为武汉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增强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辐射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根据“区域金融中心”定位,未来的“武汉金融城”,将是金融产业绩效高、机构实力强、市场规模大、生态环境优的华中地区现代金融服务和资本高地,将有效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武汉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