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岁月不居,蓦然回首,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美好蓝图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我们将陆续推出《江汉70年》系列报道,通过访谈、航拍、摄像、摄影、图文等表现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江汉区70年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及巨大成就,用实际行动向建国70周年献礼。
1987年出生的倪迅是武汉市第六十八中学的团委书记,同时还是两个高二班级的语文老师。
倪迅的小学时光在江汉区红领巾学校度过,初中就读于武汉一初,高中毕业于武汉一高,研究生毕业后成为六十八中的一名语文教师。可以说,倪迅是从江汉教育的受益者、见证者,成长为江汉教育的传承者。
倪迅的父亲倪纯旭也在教育战线耕耘了一辈子,退休前是武汉市第十二中学的校长。接受我们采访时,64岁的的倪纯旭正在武汉一初京汉校区随访督导,对该校的年轻教师进行听课评课。这种退而不休的工作状态,他已经坚持了6年。
倪纯旭老师在武汉一初京汉校区随访督导
倪纯旭1972年高中毕业后,在汉川做过代课教师、民办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他如愿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十堰郧阳二中,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1984年调到武汉市69中学,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市十二初。
他一路从任课老师到教导主任、分管副校长,一直到校长。退休后依然为江汉的教育事业不停地奔走,在武汉外校、先锋中学、一初等4个责任校担负责任督学工作。谈起干了一辈子的教育工作,倪校长感触颇多。
时间追溯到武汉解放前夕,当时江汉境域内只有2所市立小学、33所私立小学、3所私立中学、12所成人学校。那时,能够上学是少数人的福利。
1930年代武汉一中操场
武汉解放后,武汉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接管境内公、私立中、小学。
1952 年8月,江汉区设文教科。同年,成立区扫盲委员会。
1956年,完成第一批扫盲任务,27000多人成功脱盲。
“文化大革命”初期,师生“停课闹革命”,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江汉教育才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1985年,江汉区重新调整学校布局,改革中小学结构,发展成人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发展。
1994 年,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任务。
1998年,江汉区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改“注入式”教学模式为探索“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同年底,被确定为省级素质教育实验区。
2019年,江汉区各级各类学校达118所,较解放前增加了一倍以上,全区在校学生达7万多人。
江汉区小学“中华诗词美”决赛暨第二届“诵习练”颁奖大会
尊师重教,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建国后,教师属国家干部,无解聘之忧,生活稳定有保障。据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讲,建国初,江汉的教师薪水是按实物发放,诸如大米、细布、油等,各校标准不一,月薪大米90公斤、120公斤、225公斤不等。倪纯旭也细数了一下他刚参加工作时的工资,53.5元,颇有点历史年代感。
谈起自己六七十年代上学的艰苦条件,倪纯旭终生难忘。当时的课桌椅都是自己从家里背去的,高的当桌子,矮的当板凳,实在拿不动,家里的大人就帮着送到学校去。
女儿倪迅的求学路就显得轻松优渥得多,一路享受的都是江汉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但硬件环境还是没法跟现在相比。倪迅清楚地记得,读小学那会,教室没有空调,当时政策规定,高温达到39度就要放高温假。那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盏电灯就是教室里的全部家当;如今,多媒体黑板,投影仪,电扇空调等设施都是每间教室的标配。
武汉市第十九初级中学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进入21世纪,江汉区大手笔投入为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搭建了高位平台。一幅前瞻性的教育规划蓝图正在实现,一批有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素质的教师正在成长,一所所家门口的优质学校正在建成,江汉区的教育正步入一个全新的“黄金时代”。
这些年,江汉区不断推进教育资源优质扩容,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中小学,政府购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
2012年,展览馆小学并入滑坡路小学。这只是江汉区探索教育均衡、优质资源共享成果之一。7年来,江汉区以“名校+新校”、“名校+ 薄弱”、“名校+民办学校”的模式,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让孩子有学上,上好学。从2009年起,全区所有公办中小学,按照“相对就近、划片人学”的原则,接收符合入学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并实行“一费制”。
今年建校88年的武汉一中,有着一系列的光环,湖北省首批省级示范高中,武汉市领航试点学校等。历经岁月的洗礼,为国家培育了不计其数的栋梁之才,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有思想的教育。
武汉一中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库路1988年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就走上了一中的讲台。从桂子山走来的库路面对当时一中陈旧的教学环境,心里的落差还不小。如今31年过去了,库路也从一名普通的思政课老师成长为一中的校长,她看着一中一步步成长壮大,心中感慨万千。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最好的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江汉区正是按照这样的高度培养教师队伍,积极主动为一线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在32年的教书生涯中,汉口辅仁小学(原滑坡路小学)教师余桂霞送走了12届毕业班。2011年,江汉区为这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成立了全市首个“班主任工作室”。
余桂霞和她的孩子们
近日,黄水中名师工作室一行17人来到江夏写生,中国美协画家、武汉市第十二中学特级教师朱公瑾应邀到现场指导。
朱公瑾应邀到写生现场指导(左一为朱公瑾)
朱公瑾是一位带着一连串耀眼荣誉的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鲁迅版画奖”获得者、《中国百年版画》作品入选者、武汉首届“年度教师”等等。2015年5月21日,武汉市朱公瑾名师工作室正式授牌成立。
在他前后三届工作室26名弟子中,获得全国、省、市级各种奖励的已达160人次。工作室签约弟子几乎全部成为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高级教师。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他最大的愿望是把他的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真正的艺术家。
“丝尽春犹在,烛化意更稠。板上种桃李,硕果满神州。”在余桂霞和朱公瑾等一批优秀教师身体力行的引领下,江汉区的教育正迎来繁花似锦的春天。
在这片28.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华中里小学、振兴路小学等7所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有清芬路小学等两所国际湿地学校;有红领巾学校等3所国家级绿色学校;有汉口辅仁小学、大兴路幼儿园等11所国际生态学校;还有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500佳”的大兴路小学。一批戏曲特色校、一批足球特色校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7年11月6日,江汉区十二星空足球俱乐部与意大利里皮足球学院签约
“当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当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当一粒种子随风撒落,当一场春雨润物催耕。”江汉教育正好恰似这样的一棵树、一朵云、一粒种子、一场春雨,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一届届学生。
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倪迅以她的教育梦延续父辈的教育理念,并为之不懈努力。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江汉教育70年 ,给予学生们的影响是一生的。着名演员江一燕曾经在讲述她支教的感受时说:“孩子接触外界好像是井下打了光,大家看到光,就知道往上爬”。我们期待着江汉教育这束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未来。